题目:劳模工匠进工程一线,技术赋能促水利发展
导语:
岷江堤坝,水花飞溅映照智慧光芒;彝乡山野,匠心赤诚播撒振兴星火。在四川省工会“劳模工匠进一线”活动的引领下,一批批身怀绝技的劳模工匠走出荣誉殿堂,深入水利工程建设最前沿与生产服务第一线。他们将最前沿的技艺、最宝贵的经验、最坚韧的匠心,化作一股澎湃动能,精准“滴灌”至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沃土之中。近日,记者走近两位杰出代表——四川省劳动模范王静与成都工匠邹得宝,记录他们如何以水为墨、以技为笔,在治蜀兴川的水利战场上书写“跟党奋进新征程、建功立业新时代”的动人篇章。
堤坝上的“铿锵玫瑰”:用脚步丈量山河的守护者
“别人能去的地方,我女工程师一样能去!”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,出自四川省劳动模范、四川水发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工程设计一分院专业总工程师王静。作为武都水库、黄石盘水库等多个国家大型项目的设计负责人,她的身影常出现在最危险的勘探现场。面对地下暗河探测难题,她头戴安全帽,手持激光测距仪,在幽深环境中一寸寸校准数据,确保设计精准无误。“我多走一步险路,同事就能少一份风险。”沾满泥土的工装,是她深入一线的勋章。
王静的卓越,不仅在于挑战艰险的勇气,更在于追求极致的匠心。她主持设计的项目,其先进理念与方法历经十余载仍具引领性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她主动走出设计院高墙,常年扎根工程一线,将图纸上的严谨精确转化为施工中的可靠保障。她带出的技术骨干,正秉承“把图纸刻进山川”的信念,在四川水网建设中勇挑大梁,延续着这份对江河安澜的毫米级守护。
水利院校里的“筑梦人”:以赤诚匠心助力彝乡水利发展
红心跃动,闪耀在凉山索道之畔;匠心传承,扎根于乡村振兴一线。成都工匠、全国水利系统先进个人、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邹得宝,领衔四川省水利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,成为四川省水利厅帮扶凉山州工作专班的“技术尖兵”。
一年来,邹得宝带领团队强化党建引领,足迹踏遍凉山州17个县(市)的山山水水,实现帮扶全覆盖。他们聚焦水利规划、建设管理、质量监督等九大核心任务,深入盐源龙塘水库、会东马头山水库等项目现场,“手把手”传授高难度焊接工艺、“实打实”解决技术瓶颈。累计提出专业建议200余项,形成帮扶成果报告15份,解决基层实际问题50余个,线上线下培训技术骨干300余人次。这不仅是技术的精准输送,更是在为凉山锻造一支“带不走”的本土水利铁军,以赤诚匠心“焊卫”彝乡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未来。
结语
力量在基层汇聚,星火自一线燎原
王静与邹得宝,一位是工程设计的静思者,一位是职教熔炉的引火人。岗位虽有不同,却共同闪耀着新时代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的光芒——那是对技术的极致追求、对责任的无限忠诚、对传承的无私奉献。
他们的生动实践,正是“劳模工匠进一线”活动价值的最有力彰显:打破壁垒,智慧直达: 顶尖技术经验跨越院所高墙,直抵工程现场,破解生产难题。
加速转化,激活创新: 前沿成果在基层实践中快速应用,催生创新活力。
精神引领,见贤思齐: 劳模工匠的榜样力量,构建强大精神磁场,激励万千水利人立足岗位、精进技艺。
劳模工匠的脚步,丈量着发展的维度;技术赋能的光芒,照亮着振兴的前路。随着更多像王静、邹得宝一样的劳模工匠奔赴一线,将智慧与汗水融入巴蜀江河山川,这股由劳动者引领、技术驱动的澎湃力量,必将为四川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、更为持久的动能,在守护江河安澜、服务治蜀兴川的伟大征程中,谱写出更加壮丽的新时代劳动者之歌!
宣传视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