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目:爱心驿站·温暖同行
这杯热水,暖身,更是暖家!
四川石化厂区7号门外,不起眼的30平方米小屋,成了千里奔波司机眼中的“宝地”。“进来搓哈手,喝口热水,硬是巴适得板!”刚卸完货的卡车司机老郭,裹着一身寒气钻进驿站,舒服得用北方腔调说了句蹩脚的四川方言。这儿,空调吐着暖风,饮水机冒着热气,微波炉嗡嗡作响,日均接待七八十位像老郭这样的司机师傅。冬日里,这间四川石化公司建设的“爱心驿站”,正悄然书写着中国工人阶级的故事。为啥它能让这些走南闯北、见多识广的汉子们真心实意竖大拇指?
为啥建驿站?不是“花架子”,是“实在活”!
工人需求喊得震天响,不如脚下实打实干起来。党中央强调要“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”,全国总工会部署深化工会服务改革创新。四川石化没在文件上“打转转”,而是盯住了自家门口最常见却易被忽视的身影——那些千里送货、时常饭点不准、想喝口热水都得挠头的外来司机和押运员。“他们给厂里运原料、拉产品,风里来雨里去,喝不上热水、找不到地方歇脚是常事,”厂里工会干部说。这驿站,就是从工人“喝水难、休息难”这个最小的窟窿眼儿下手,用暖水瓶、电插座这样不起眼的家什,把党和工会的“大政策”煨成司机师傅们捧在手里、暖在心头的那口热水。“四川石化是实实在在地做事情的!”老郭的感叹,道出了工人的心声——政策好不好,不看口号响不响,就看身边事办得实不实。
为啥这么暖?不是“摆样子”,是“通心桥”!
驿站不大,功夫做得细。空调冷暖自由调,热水不断供,保安巡视保安全,意见箱挂在显眼处。听司机喊“要是有口热饭就更安逸了”,厂里二话不说添置了微波炉。有工人嘀咕“借衣服弄脏了咋办”,驿站早早立了规矩:“干净借出,整洁归还,都是免费的!”——朴实的条款写满尊重。这通体的便利,透着一股人情味儿。驿站墙上司机陶潘手写的感谢信和工人刘姚送的“温情驿站 关爱工人”锦旗,无声述说着:服务真不真、感情深不深,工人心里有本明白账。这哪里是间驿站,分明是座连心桥——党领导下的工会,正通过这一桩桩、一件件的小事,把关心送到工人心坎上。
为啥它能成?不是“独角戏”,是“大合唱”!
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翁,更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。驿站的暖意,滋养的是主人翁的情怀和主力军的干劲儿。别小看这方寸之地提供的短暂休整,它让连续奔波一两千公里的司机师傅们缓口气、加把劲。昆仑物流司机陶潘,在驿站充电、歇脚、吃了口热乎饭后,精气神满满地投入装货:“浑身是劲,可以战个痛快!”这“浑身是劲”从哪来?从被看见、被尊重、被温暖中来。全国总工会指出,“我国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”。当奔波劳累的司机在驿站舒展眉头,当防护服阻火器免费解了燃眉之急,当一句方言问候消解了客居的疏离感……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,更是“自己人”的价值认同。主人翁地位保障到位了,主力军的能量才能如泉水奔涌。驿站小窗口里映照的是大道理:用心服务好每一位普通劳动者,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伟力,这基石就夯得牢!
为啥是驿站?不是“终点站”,是“加油站”!
驿站的启示,远不止于歇脚喝水。它印证了新时代工会改革创新的方向。面对工人提出的“微波炉需求”,驿站响应之快,体现的是“职工有所呼、工会有所应”的精准服务导向。驿站的成功,源于坚持党的领导这个“定盘星”,由党群部门牵头,多部门握指成拳,日常运维纳入四川石化保卫巡逻体系。一位跑了三十年车的老司机动情地说:“跑车三十年,头回享这福。能把这暖心事传开去,让俺们所有路上的兄弟伙都沾上光,那才叫好哩!”小驿站映射大未来:让驿站成为点燃梦想的小小“加油站”,当每一个服务于工人“小切口”的涓涓暖流汇聚成河,中国式现代化这艘巨轮就有了永不枯竭的动力之源。
隆冬时节,驿站窗口透出的光晕,温暖着匆匆过客。司机们捧着热水杯,和家人通上视频:“莫担心,这里有‘家’哩!”这间暖屋,盛满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朴素愿景与磅礴力量。它提醒我们:大国之路,始于工足下;民心所向,见于汤羹暖。当千千万万如驿站般的“小暖屋”在全国大地涌现,中国式现代化的动人图景,便在其中升腾弥漫。
那里,写着尊严,写着力量,更写着未来。这杯热水,暖身,更是暖家!